长信科技2021年涨51.29%
截至2021年12月31日收盘,长信科技报收于13.28元,较2020年末的8.78元(前复权价)上涨51.29%。8月27日,长信科技盘中最低价报6.81元,股价触及全年最低点,12月27日股价最高见14.17元,最高点相较于年初最大涨幅达到61.43%。2021年度共计1次涨停收盘,无收盘跌停情况。长信科技当前最新总市值326.01亿元,在光学光电子板块市值排名5/88,在两市A股市值排名541/4604。
个股研报方面,2021年长信科技共计收到9家券商的14份研报,最高目标价16元,较最新收盘价仍有20.48%的上涨空间。
长信科技(300088):触显产业链深度布局 终端高景气创成长机遇
类别:创业板 机构: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:郑宏达/李轩/华晋书 日期:2022-02-19
深耕触显行业20 余载,内生外延深度布局中游模组产业链。长信科技前身长信薄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 年,2006 年变更为芜湖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通过一系列内生投资建设、外延并购,公司实现在触控显示产业链的中游模组环节的深度布局,形成了ITO 导电玻璃、触控Sensor、减薄加工、触控模组、触显一体化的业务链。
中大尺寸业务盈利能力提升,联营公司比克动力亏损影响有望缓解。公司中大尺寸业务收入从2016 年的12.78 亿元增长至2020 年的30.45 亿元,CAGR 达24.24%,且中大尺寸毛利率呈上升趋势,贡献收入、毛利润占比提升。联营公司比克动力经营亏损对2020 年净利润造成重要影响,2021 年比克动力销量大幅增长、产品获利能力和回款周期改善,我们认为,随比克动力盈利质量提升,比克动力对公司净利润造成的不利影响将逐步缓解。
智能座舱带动车载显示新一轮腾飞,产业链一体化解决方案齐全。我们认为,汽车智能化背景下,显示器作为人机交互的主要界面,出货量将实现稳健增长。
同时,车载显示升级趋势显著,如车载显示向多屏化、大尺寸化、多形态化发展,车载显示全贴合技术也越来越复杂。公司提供“盖板+触控Sensor+触控模组+触显一体化”的一站式服务,各产品线解决方案齐全,并在客户资源、技术、设备上掌握核心优势,我们认为将有利于公司享受车载显示行业的增长红利。
减薄国内龙头,折叠屏UTG 创造成长新动能。随主流手机厂商加速进场、价格下探,折叠屏手机驶入成长快车道,而在折叠屏手机的盖板材质上,UTG 有望逐步取代CPI。公司减薄业务居国内首位,我们认为,公司能将减薄和玻璃加工领域的传统技术优势在UTG 领域复用。公司已掌握UTG 玻璃薄化、镀膜、CNC、化强核心技术,并与上游玻璃厂商,下游面板厂商、终端保持密切合作。
手机显示模组华为影响逐渐减弱,可穿戴智能手表+VR 景气向上。消费电子显示模组领域,华为受美国制裁导致公司中高端手机屏业务订单减少,但公司积极向荣耀等其他手机品牌厂商供货,手机显示模组业务有望复苏;可穿戴手表和VR 显示模组业务上,我们预计行业景气度将延续,公司产品已打入核心客户,有望把握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。
盈利预测。我们预计公司2021-2023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8.68 亿元/88.97 亿元/111.90 亿元,2021-2023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.47/13.41/17.21 亿元,对应EPS 分别为0.43/0.55/0.70 元/每股,考虑到可比公司估值水平,给予22 年PE估值区间25x-30x,对应合理价值区间13.75-16.50 元,首次覆盖给予“优于大市”评级。
风险提示。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,产能扩张不及预期的风险
长信科技(300088):触显一体化精加工商 开启汽车电子成长曲线
类别:创业板 机构: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:徐涛/胡叶倩雯/梁楠 日期:2021-12-09
公司围绕触显模组和减薄业务深耕消费电子和车载电子领域10 年,现已成为显示屏供应链中减薄服务、触显模组业务全球领先的精加工商。我们估算2021 年公司汽车电子板块营收占比近40%,随行业显示屏的高端化、智能化趋势而开启高速成长,正成为公司第二成长曲线;消费电子板块,智能机LCD 模组业务已触底,传统减薄业务市场地位稳固,利润贡献稳定,未来VR/可穿戴模组、UTG 新兴减薄业务等有望贡献增量。我们持续看好公司发展,预测公司2020/21/22 年EPS分别为0.42/0.54/0.66 元,给予2022 年30 倍PE,对应目标价16 元,首次覆盖,给予“买入”评级。
公司概览:业内颇受认可的触显精密加工商,深耕触控显示一体化及减薄业务,消费电子与汽车电子双轮布局。公司前身成立于2000 年,2010 年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,切入触摸屏行业,2011 年进军TFT 减薄领域,并于其后陆续进入A公司、T 公司、Sharp、京东方等行业巨头供应链体系,目前是国内唯一通过北美大客户认证的减薄业务供应商。公司始终聚焦在触控显示一体化高端制造产业链,围绕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两大下游进行双重布局,2020 年营收/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8.44/8.34 亿元,同比+13.62%/-1.33%,我们估算2020 年公司汽车电子/消费电子营收占比约25%/75%,利润占比约20%/80%,且估算目前汽车电子最新营收利润占比已提升至40%。展望未来,我们认为在大屏化趋势下,汽车电子将贡献公司业绩后续最大增量,开启公司第二成长曲线;UTG、VR 及可穿戴等也将驱动消费电子持续成长,我们看好公司未来业绩的成长持续性。
汽车电子:受益高端化、大屏化趋势, 板块将贡献未来最大增量。汽车智能化背景下,车载显示加速朝高端化(结构上由显示到触显一体化、材料上由塑料到玻璃、外形上由2D 到3D 曲面等)、大屏化(多屏+联屏齐头并进,单车屏幕搭载面积持续上升)方向发展,带动车载显示行业加速成长,我们预计2025 年行业规模将达4900 亿元,四年CAGR 约12.2%。公司敏锐洞察车载触显行业趋势:产品方面,打造“车载Sensor+3D 曲面盖板+全贴合+触显一体化模组”
的产品组合优势;技术方面,围绕触显技术全面布局,自研热弯工艺、材料等带来成本优势;客户方面,头部新能源客户与传统客户均有覆盖,通过Tier1 切入全球70%主流汽车品牌,客户质量高;产能方面,目前订单饱满致产能紧张,正快速布局产线,22 年产能有望同比翻番+。 受益于行业高端化、大屏化趋势,我们认为公司汽车电子业务未来3-5 年有望持续实现快速增长,预测2021-2023年公司该业务营收将分别达27/36/46 亿元,三年CAGR 预计保持在30%-40%,看好汽车电子业务成为公司营收及利润端的最大增量。
减薄业务:贡献稳定利润,UTG 有望打开新兴空间。减薄业务作为面板制造的后续精加工程序,契合消费电子终端产品的轻薄化需求,具有较高技术壁垒。
公司减薄业务可分为传统减薄和新兴减薄:(1)传统减薄下游需求已趋于稳定,未来公司有望受益于LCD 产能东移而海外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。公司在传统减薄上具有先发优势和技术垄断地位,是国内减薄龙头,与夏普、LGD、京东方以及华星光电四大面板厂商维持长期稳定关系,同时也是A 客户在大陆NB/PAD减薄业务唯一指定供应商,该业务多年来盈利能力稳定且利润贡献占比高,我们预计公司传统减薄业务营收未来将保持约10%增速,贡献稳定利润。(2)新兴减薄业务前景可期。公司主要布局折叠屏市场的UTG 减薄,营收规模有望跟随下游折叠屏的放量而高速成长,且利润水平更高。公司UTG 方面研发顺利、技术领先,目前已向面板厂稳定供货,我们预计2025 年UTG 减薄业务有望为公司贡献5 亿元+收入,对应2021-2024 年CAGR 超400%。
消费电子触显模组:VR/可穿戴产品带动成长。公司触控模组、显示模组及触显 一体化业务的产品覆盖小尺寸(VR/可穿戴设备)、中小尺寸(手机)和中大尺寸(NB/PAD)领域。其中小尺寸产品以VR 显示模组和Watch 触显模组为主,预计均将迎来终端大放量,且显示技术持续向OLED、Micro OLED 升级。公司VR 目前供应全球top4 企业中的Meta 和Pico,Watch 客户涵盖国际前五大智能可穿戴品牌厂,料将随下游放量+头部客户带动而持续成长。中小尺寸产品主要是手机,过去两年受国内大客户影响出货量有所波动,目前已经触底,未来出货量有望随其他客户手机出货量增长而实现回升。此外中大尺寸产品以NB&PAD 为主,目前下游需求稳定,公司产能、客户关系稳定,预计未来营收稳定增长。整体看,我们预计公司该业务2021-2023 年营收将分别达23/34/41亿元,三年CAGR 预计保持在20%-30%,看好公司消费电子业务在未来的稳定增长。
风险因素:需求疲弱,宏观经济风险,技术路径变更,行业竞争加剧等。
投资建议:我们估算2021 年公司汽车电子板块占比近40%,随着行业显示屏的高端化、智能化趋势而开启高速成长,正成为公司第二成长曲线。我们持续看好公司的业务发展,预测公司2021/22/23 年EPS 分别为0.42/0.54/0.66 元,鉴于公司汽车电子板块进展顺利且占比提升,参考可比公司估值,给予2022 年30 倍PE,对应目标价16 元,首次覆盖,给予“买入”评级。
文章引用数据来源知名财经网站,如东方财富网,新浪财经等。声明:股票分析结果不是交易决策,只做参考!